央广网

央广网娱乐 > 娱乐专题 > 抗战中的歌声传奇 > 讲述传奇

央广网

长城外面是故乡

2015-08-11 10:59:00 来源:央广网娱乐

  歌曲主题

  这首歌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歌曲控诉日寇的暴行,倾述了人民被迫离家流浪的苦难;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从而激发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

  歌词中“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赞美中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控诉日寇的暴行和大众的苦难;“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牺牲了无数的中国军队换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全城被日军占领

  时代背景、全国形势

  歌曲创作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歌曲是为电影《关山万里》而创作,电影的背景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百姓逃亡关内,在颠沛流离中牢记国仇家恨的悲凉场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在长达十多年的殖民统治下,除了对东北人民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和疯狂的经济掠夺之外,在文化教育方面更有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对东北人民实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为培养对日本有认同感的新一代“满洲国民”,伪满洲国还建立了完备的日式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分为国初、国优、国高和大学。一位当年曾在那读书的东北人这样回忆到:我在1937年春季上初级小学,学校全称“河南街国民初级学校”,从家里整天玩闹到学校学习,简直是人生巨变;每当我父亲把我送到学校时,经过学校门口日本哨兵时,无论大人、小孩,一律都要鞠躬;每天雷打不动的早操时先唱“满洲国歌”,当时有两个皇帝,一个“满洲国皇帝”,一个日本国天皇,他们一个在“新京”,一个在东京,我们见不到,向东一拜,再向西一拜,这成了“老生常谈”不走脑子,在枯燥乏味的“朝会”上,我们冬天冻坏手脚,夏天被烈日晒错的事情时有发生,所有人都对它深恶痛绝,但也只能默默忍受。

  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出台了《米谷管理法》,把稻子、小麦、大豆划定为甲类粮。甲类粮专供日本人,中国人不准吃,中国人吃甲类粮就是犯罪,谁要是拥有、食用甲类粮食,抓住就定罪严惩。

  1933年1月1日,日军开始进犯山海关,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1935年,日本策划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宣言,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七七事变后,7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国际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欲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进而称霸远东和太平洋,向“华盛顿体制”的直接挑战,由于英美法等西方列强受着经济危机困扰,无力对日进行实质性的干涉,更主要的是此时“华盛顿体制”还没有遭到根本破坏,几乎一致地对日侵华采取了绥靖政策。英美法为首的列强,都准备了以牺牲中国利益与日达成妥协,纵容日本侵占东北后向北进攻苏联,以便从中渔利。1935年夏,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显然是要建立第二个“满洲国”。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案”,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事实上仍向日本输送大量战争物资。英法也因忙于应付欧洲局势,无暇顾及其远东利益。

  苏联的态度:苏联认为,“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反苏”,因此避免对苏“战争爆发,应当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为避免日本发展成为对苏战争,苏联对中日双方采取了“中立”政策。一方面为使中国牵制日本,恢复了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进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谈判,答应向中国输送军用品等;另一方面尽力避免刺激日本,与日本和“满洲国”傀儡政府洽谈出售中东铁路权益,同时操纵共产国际,对中共施加影响,不顾中国人民的民族情绪,从苏联外交战略出发提出“打倒一切帝国主义。”

编辑:董雯

关键词:歌声传奇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