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娱乐 > 娱乐专题 > 抗战中的歌声传奇 > 讲述传奇

央广网

我们是抗日的先锋

2015-08-03 15:27:00 来源:央广网娱乐

  国内背景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为承担抗日战争的新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1936年5月,毛泽东在陕北延长县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要“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会议决定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月19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抗大顿时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抗战堡垒,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抗大每天都要接待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的新学员。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的红军老干部、老战士,二是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或战士,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抗大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十四所分校,华北、陕甘宁、华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校歌。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这所“窑洞大学”。

  培养一批,输送一批,仅抗大八期12所分校培养的抗日军政干部就达10余万人。毕业的学员总是希望能把自己分到抗日最前线,而那些被留在延安的往往都会闹情绪。有一个外地来的记者在延安参观后曾说:每一个窑洞里都装有若干“炮弹”,将来这些“炮弹”飞出去,就不得了!

  毛泽东与抗大

  毛泽东兼任抗大的教育委员会主席,并亲自为学员们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哲学和军事课程。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毛泽东定下的这“三句话、八个字”教育方针和校训,深深地融入到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实践中。

  办学初期,抗大在教育学员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把艰苦奋斗的品质牢牢地镌刻在大家的心中。学员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露天上课,以石头砖块为桌椅,把石灰泥土糊的墙当黑板,用的是马兰纸,点的是麻油灯,吃的是小米饭,但却斗志昂扬。毛泽东曾生动地说:“在我们的征途上摆着一样东西,其名曰‘困难’,我们告诉它,我们是从抗日军政大学锻炼出来的,不怕你!它说它有很大的本领,能使我们没衣服穿,我们不怕;能使我们没饭吃,我们不怕。它说它还有飞机、大炮、坦克,但我们都不怕。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再问它还有没有,它说没有了,便只好缴枪。”就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培养了抗大学员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意志。

  从1936年10月初到12月中旬,毛泽东一共6次来到窑洞课堂,给抗大学员讲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批判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所犯的错误,深刻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特点、规律和人民战争思想诸方面的问题。

  毛泽东讲课时指出:“我们抗大的人,不能有一个是不抗到底的!不能有一个是不反对投降的!不能有一个人叛变要和平妥协的!如果有一个,就不是抗大的学生,没有资格做抗大的学生。一定要全体一致,抗战到底,这是你们抗大的任务。”在这样指导思想的教育影响下,抗大学员自觉把自己摆在民族解放先锋、抗日救国勇士的位置上。学员毕业后,无论在战争前线或敌人后方,他们都是坚决抗战的火种,点燃了全国各地抗日的烽火。当时延安城外,宝塔山下,延水河畔,成群的“白面书生”与“时髦姑娘”不谈恋爱,而谈抗战。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责任——学好本领上前线,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抗大校歌中“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成为每位学员高度自觉的行动。

  毛泽东对抗大学员讲:“我们这里的战略战术不是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就是无论敌人用什么方法来进攻,我们都有一种办法对付。敌人用这一种方法打过来,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打过去。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等到敌人技穷了,我们便可以打胜它。”正是靠这样不拘泥于任何教条、任何形式束缚的教学,使学员远离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最具创造力,最具学习力,也学到了最为重要的本领。

编辑:董雯

关键词:歌声传奇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