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娱乐 > 娱乐专题 > 抗战中的歌声传奇 > 广播歌选

央广网

凄婉的思乡曲 悲壮的救亡歌

2015-08-19 17:18:00 来源:央广网娱乐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摄影 赵乐

  这是一首满怀离乡之思、国难之痛的哀婉悲愤的抗战歌曲,曾回荡于满目疮痍、战火燎原的中华大地,闻听此曲,多少人或思乡情切泪如雨下,或转战千里奔赴战场。歌曲传唱后,所起的那种唤起、激励作用,强烈地触动了中国人的亡国之痛,歌声所至,莫不唏嘘,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难忘的抗日歌曲之一。

  西安事变与《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于1936年11月在西安谱写的。为何这首歌不是产生在沦陷的东北,而是诞生于远离松花江数千里外的西安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歌选》记者针对这些疑问,经过查阅历史档案、媒体资料和走访有关当事人,为读者解开其中缘由。

  据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档案记载:1931年9月18日晚上,以日本军官河本末守中尉为首的7名驻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按照预定的阴谋,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村一段。然而,日军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随即突然袭击了我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并在几天之内迅速侵占了东北20多个城市及周边的广大地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候,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无家可归。

  追溯到1935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被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小,布满西安的街头。

  东北军此时兵力16万左右,五分之四被驱入陕甘地区参加“剿共”。经过劳山、榆林桥、直罗镇三次战役,两个多月损失近三个师。东北军在剿共前线连连受挫,成千上万愤怒的东北军官和无家可归的东北难民,拥塞着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严酷的现实迫使张学良和将士们深思。官兵厌倦内战,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西安城内的抗日活动也因此越发活跃,其中一个由西安省立二中学生组成的剧团,深受东北军的欢迎。剧团成员经常在老师张寒晖的带领下,走上街头与难民朝夕相处。张寒晖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大量抗战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松花江上》歌曲。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抵达西安,立即调30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

  “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小学生,群众非常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示威。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可以向学生开枪。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如果做不到,你们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张学良于死地”。请愿学生在华清池前高唱《松花江上》一曲,感动了在场的东北军士,全场爱国情绪高昂。

杨虎城故居 摄影 赵乐

  三天之后(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西安事变爆发,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936年底,周恩来曾代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出席东北军军官会议,他指挥与会代表唱起了《松花江上》,全场军官热泪盈眶。还有人举起拳头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编辑:董雯

关键词:歌声传奇

说两句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