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央广网娱乐 > 娱乐专题 > 抗战中的歌声传奇 > 讲述传奇

央广网

南泥湾 塞北的“好江南”

2015-07-24 09:50:00 来源:央广网娱乐

 

点击收看节目视频

  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侵华日军与汪伪政权,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囚笼政策”、“清乡运动”。所谓“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连城封锁线,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

  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日本人提出的“反共”目标,也让国民党中的顽固派开始动摇,甚至开始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经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而随着边区人口尤其是军政人口的增多,边区的穿衣吃饭问题日益紧张。

  怎样摆脱这种缺衣少食的严重困难?其实,早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就已经注意到战略相持阶段即将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发展国防生产,充实抗战力量,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

  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作了生动而深刻的讲话,他说:“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图为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时的情景

  南泥湾和三五九旅

  1938年,边区留守兵团的一部分部队开始了农副业生产,诸如种菜、养猪、打柴、做鞋等。这些做法使他们的生活供给得到一定改善。党中央及时总结这个好经验,并在整个留守部队和机关、学校加以推广。

  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生产运动中,边区留守部队的指战员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屯田”号召,提出“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战斗口号,分别到南泥湾、槐树庄、张村驿、大风川、小风川、豹子湾等地军垦屯田,一面开荒生产,一面保卫边区。其中尤其是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的生产自给搞得最好,为边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

  359旅原在晋西北抗日前线,为了增强边区的防御力量,保卫中共中央,1939年10月,中央军委把其调回陕北。适值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兴起之际,朱德总司令为给部队选择一个理想的 “屯田”及防务区,两次专门赴南泥湾勘探考察,在有了肯定的结论之后,征求359旅王震旅长的意见时说:“现有一片肥土,就是南泥湾一带,你们要不要?不过开垦起来难度较大。”王震当即表示:“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它!”

  南泥湾,方圆约100平方公里,地处延安东南90华里的黄龙山,与国民党统治区接壤,是延安的南大门。这里,百年前曾是个人口密集、有山有水、树木茂盛的地方。清同治年间,清朝政府派重兵在这里血腥镇压了回民起义,从此便成为草木丛生、荆棘遍野、鸟兽纵横的荒凉地区了。那时候南泥湾流传的民谣是:“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山鸡窜,一片荒凉少人烟。”

  但是这里不仅军事地位重要,是保卫延安的南大门,而且地广人稀,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是一个极好的屯田区域。于是1941年3月,359旅的指战员们以“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雄心壮志,唱着“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浩浩荡荡开进了南泥湾。

  初进南泥湾的战士们面对的是乱木杂草丛生,山禽野兽成群的荒凉世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可是他们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提出“在深山密林安家,向荒山野岭要粮”的战斗口号,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去克服所有困难。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就用树枝、杂草搭起窝棚、挖窑洞,甚至露宿野外。粮食不够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打猎来解决。开荒没有工具,就收集废铜烂铁、自己制造。夏天没有衣服,就光着肩膀开荒干活。冬天被褥单薄,就砍柴烧炭御寒取暖。学习没有纸,就用桦树皮代替。没有肥皂,就用皂角和草木灰洗衣服。

图为一九四一年二月,王震和三五九旅领导干部研究开发南泥湾的计划

  在南泥湾开荒的大生产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

  359旅的将士们的不仅战胜了上述各种困难,而且一开始就抓住开荒生产这个中心不放。从旅到团都制定了生产计划,规定了生产任务,上至只旅长,下到马、伙夫,都编入生产小组,创办了“新中国”的大农场。王震旅长身先士卒,和战士一起开荒,双手打满血泡。718团团长陈宗尧把团部搬到山顶上,架上电话,白天劳动,晚上办公。一次他患了重病。大家劝他下山休息,他却说:“不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开荒任务,我宁死也不离开山头”。

  政委左齐在抗日战场上失去了双臂,不能拿镢头,就给战士做饭,烧开水,并挑送上山。在干部的带动下,全旅出现了感人的忘我劳动场面。天未亮,许多战士就上山开荒,天漆黑了,还不肯收工下山,领导不得不定出中外罕见的劳动纪律,即“生产时不得早到和迟退”。

  在一次有175名突击手参加的开发荒竞赛中,718团的班长李位,创造了日开荒3亩6分7厘的记录。不久,719团的刘顺义又以4亩1分的记录超过李位,而尹光普又以四4亩2分8的成绩超过了刘顺义。在指战员们的艰苦奋斗下,1941年,全旅就开荒的11,000多亩,每人平均种植粮食蔬菜6亩。

  两年多时间下来,南泥湾真的是大变样。

  359旅的战士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挖出一排排窑洞,建起一幢幢新房,兴建纺织、木工、造纸、制鞋、肥皂等工厂,开办盐井、炭井、磨坊、油坊、骡马店等。原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面貌焕然一新。

  1942年7月,朱德总司令邀请谢觉哉、徐特立、吴玉章、续范亭四老同游南泥湾,看到南泥湾的巨大变化,兴奋地赋诗《游南泥湾》,他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1943年至1944年,359旅的战士们再接再厉,掀起更大规模的生产浪潮,从临镇到九龙泉,长50余公里,宽10多公里的地区,满山遍野都是开荒种地的人群,这年全旅种植面积达100,000亩,全旅共养猪4,200多头,牛820余头,羊7,800余只,达到王震旅长提出的“二人一猪、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指标”。1944年,开荒种地260,000多亩,产粮35,000石,收棉花5,000斤,实现了年初给每人下达的生产粮食6石1斗,一人一只羊,二人一头猪,十人一头牛的计划。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给自足,不但不要政府一分钱、一粒粮、一寸布,反而每年向政府交纳公粮10,000石。

  1943年10月,毛泽东和彭德怀视察南泥湾,他们走遍了陶宝峪、杨湾和九龙泉等地。毛泽东看到359旅指战员个个红光满面,看到他们种的庄稼长得好,风趣地对战士们讲:“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制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

  总之,359旅开发南泥湾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在359旅南泥湾大生产这面旗帜的鼓舞下,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大生产运动不仅仅在部队中开展,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也是如此。延安抗大、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也都加入了大生产的行动中去。

  很多知识分之过去从没握过锄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也都争先恐后的挥镢扬锹,手上打了血泡,脚板被镢锹砸伤,仍然咬牙坚持劳动。女学员个个好强,不惜起早贪黑,也要补上头天没干完的活。替换炊事员的女学员,送开水上山,肩膀压肿了,就用手套、破棉絮,甚至绣花枕头垫在肩上。

  在以南泥湾为代表的那场大生产运动中,“不劳动、不得食”的朴素思想得以弘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被发扬光大。

编辑:董雯

关键词:歌声中的抗战传奇;抗战;70周年

说两句

相关阅读

[歌声中的抗战传奇]凄婉的思乡曲 悲壮的救亡歌

2015-08-10 11:30:00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2015-07-27 15:31:00

团结就是力量

2015-07-27 11:13: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备0506576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